当科幻电影中的"意念操控"逐渐成为现实,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再次成为全球焦点。这家脑机接口领域的明星企业近日宣布完成6.5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飙升至90亿美元,标志着这一颠覆性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资本盛宴:顶级机构争相入局
此次融资堪称科技投资领域的"全明星赛",ARK Invest、Founders Fund、红杉资本等顶级风投机构纷纷下注。这已是Neuralink两年内完成的第三轮融资,从2023年D轮的2.8亿美元到如今E轮的6.5亿美元,融资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前估值已达90亿美元,使Neuralink成为脑机接口赛道当之无愧的"独角兽"。资本的热捧不仅反映市场对脑机接口前景的看好,更是对Neuralink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据知情人士透露,新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临床试验规模,并开发"深化生物与人工智能连接"的新一代设备。
技术突破:从理论到临床的跨越
Neuralink的"心灵感应"系统堪称工程奇迹——64根比发丝更细的植入线程,通过1024个电极精准捕捉神经信号。今年5月,其核心设备Link获得FDA"突破性医疗设备"认证,为加速审批铺平道路。更令人振奋的是,已有五名瘫痪患者成功植入芯片,部分患者已能用思维操控电子设备完成下棋等复杂操作。
在视觉修复领域,Blindsight设备同样获得FDA突破性认定。马斯克曾大胆预言,该技术未来能让失去双眼和视神经的患者重见光明。虽然商业化仍需时日,但这些进展已让长期卧床的渐冻症患者、脊髓损伤者看到了生活自理的希望。
行业竞速:全球脑机接口新格局
Neuralink并非唯一玩家。就在其宣布融资同日,竞争对手Paradromics也宣布首例人体植入成功。Synchron、Precision Neuroscience等企业同样在加紧布局。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5年植入式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15亿美元。
中国在该领域同样表现亮眼。2023年初,七部委联合发文鼓励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等场景的应用。国内科研团队已实现无创脑机接口辅助中风康复,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植入式系统更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高位截瘫患者机械臂控制实验。
挑战与未来:技术伦理的双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Neuralink仍面临重大挑战。技术层面,人脑860亿神经元的解码工程远未完成,设备长期稳定性、信号精度提升都是待解难题。伦理方面,思想隐私保护、技术滥用风险引发广泛担忧。
这场6.5亿美元的资本盛宴,既是对人类突破身体局限的豪赌,也是对科技伦理的全新考验。当马斯克宣称愿意亲自接受植入时,我们不禁要问:脑机接口会将人类带向"人机共生"的乌托邦,还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答案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