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导体行业最引人关注的传闻莫过于AMD可能投资英特尔并采用其芯片代工服务。面对这一爆炸性传闻,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应——既没有直接否认合作可能性,又着重强调了与台积电的深度合作和美国本土生产战略。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引发了业界对两家芯片巨头未来关系的无限遐想。
苏姿丰在回应中展现出典型的商业外交辞令。她首先强调了AMD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谨慎态度,表示公司"精心管理供应链,并不断拓展供应链'朋友圈'"。随后她话锋一转,点明与台积电的长期深度合作关系,似乎在暗示现有供应链已相当稳固。然而最值得玩味的是她紧接着抛出的"美国制造"战略:"我们绝对优先考虑在美国建厂,构建'美国AI技术栈'至关重要"。
美国制造战略的背后是复杂的产业生态考量。随着美国政府推动芯片本土化生产,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调整供应链布局。苏姿丰的表态无疑契合了这一趋势,但同时业界也注意到,在美国本土拥有成熟制造能力的恰恰是其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要实现"美国制造"的战略目标,理论上与英特尔合作是最直接的路径,但从商业竞争角度来看,这又似乎是"与虎谋皮"。
从技术层面分析,AMD与英特尔合作面临诸多实质性障碍。两者在PC处理器和数据中心芯片市场是直接竞争对手,产品重叠度高,竞争激烈。深度合作可能导致核心技术外流,削弱各自竞争优势。此外,AMD已与台积电建立了高度优化的专属供应链体系,贸然引入新供应商将带来巨大的整合成本和技术风险。
然而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永远不要说"永不"。英特尔正在推进的18A先进制程技术如果取得突破,可能会改变竞争格局。对AMD而言,分散供应链风险始终是需要考虑的战略选项。正如苏姿丰所言,"拓展供应链朋友圈"始终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一旦英特尔的技术实力得到验证,AMD或许会考虑采用"双源采购"策略,平衡供应链安全。
这场传闻也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常态——竞争与合作边界日益模糊。在技术复杂度飙升、地缘政治因素加剧的背景下,即便是英特尔与AMD这样的宿敌,也需要保持战略灵活性。苏姿丰的回应既维护了现有合作关系,又为未来可能的变化预留了空间,展现出顶尖科技企业掌门人的战略智慧。
归根结底,商业决策终究要回归理性计算。无论"美国制造"的口号多么响亮,AMD最终的选择仍将取决于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和商业利益。苏姿丰看似模棱两可的回应,实则是对复杂形势的精准把握,也为AMD在动荡的半导体行业中赢得了更多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