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算力成为数字时代的"石油",一场关乎未来话语权的芯片暗战正在上演。2025年10月6日,OpenAI与AMD突然宣布达成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这不仅是一笔简单的芯片采购协议,更是AI巨头试图挣脱英伟达垄断枷锁的关键突围。
百亿订单背后的战略突围
根据协议,AMD将在未来四年向OpenAI提供数十万块AI芯片,首批MI450芯片将于2026年交付。这笔订单规模惊人——OpenAI承诺采购价值6吉瓦的AMD芯片,相当于建设数十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条款:AMD以每股0.01美元的行权价,向OpenAI授予最高可达10%股权的认股权证,这种"股权绑定+长期供货"的双重锁定,在芯片行业堪称史无前例。
OpenAI联合创始人奥特曼的焦虑显而易见。英伟达目前垄断着全球80%的AI芯片市场,其CUDA生态已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当ChatGPT每天消耗的算力相当于一个小国的用电量时,单一供应商的风险也随之倍增。奥特曼曾在内部会议中坦言:"没有算力自主权,就没有AI自由。"
硬件突围与生态博弈
选择AMD并非没有风险。其ROCm软件生态相比英伟达CUDA仍显稚嫩,即将面世的MI450芯片实际性能尚待验证。但AMD的硬件指标确实亮眼:新一代MI325X芯片已实现6TB/s内存带宽,在Llama3.1模型上的推理性能比英伟达H200高出40%。这种差异化优势,恰恰是OpenAI构建多元算力体系所需的战略拼图。
事实上,OpenAI的算力布局早已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除AMD订单外,其自研XPU芯片专注推理优化,与谷歌TPU的合作分散风险,通过微软Azure试水异构计算。这种"鸡蛋分篮"的策略,本质上是要打破英伟达的定价霸权,重获技术路线选择权。
五年后的算力新格局
这场合作将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AMD预计交易将在未来五年带来数百亿美元新增收入,相当于其2024年全年营收的3倍。对OpenAI而言,这意味着其"Stargate"超算计划获得关键供应链保障,百万级GPU集群的建设不再受制于人。
苏姿丰在发布会上难掩兴奋:"这次合作将AMD的芯片优势与OpenAI的算法专长完美结合。"而行业分析师更关注的是,当AI三巨头(OpenAI、谷歌、Meta)都开始自建算力体系,英伟达一家独大的时代或将终结。这场始于芯片订单的商业合作,终将演变为改写AI发展规则的产业革命。在算力即权力的新时代,没有谁甘愿永远做生态链上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