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由电动化与智能化驱动的深度变革。近日,业内传出欧洲某顶级Tier 1汽车供应商考虑出售旗下6英寸碳化硅(SiC)晶圆厂的消息,这一战略调整迅速引发产业链关注。在当前汽车芯片国产化浪潮与第三代半导体爆发式增长的双重背景下,这一动向或将重塑功率半导体市场格局。
战略收缩还是技术迭代?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欧洲Tier 1供应商计划剥离的6英寸SiC产线曾是其功率半导体业务的核心资产。随着800V高压平台成为电动车主流配置,碳化硅器件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但6英寸晶圆在成本效益方面正逐渐被8英寸产线取代。这一出售决策既反映了传统汽车供应链的技术升级压力,也揭示了国际巨头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战略重心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售恰逢中国汽车芯片自主化进程加速的关键节点。均胜电子与杰平方半导体的深度合作已证明,本土Tier 1企业正通过垂直整合方式破解"芯荒"困局。正如均胜电子副总裁郭继舜所言:"培育本土设计企业是规避供应链风险的根本之策。"这种产业链重构趋势,可能为潜在买家提供独特机遇。
碳化硅市场的博弈新局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车规级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国际巨头此番产能调整,将直接影响全球6英寸SiC晶圆的供给格局。对于具备成熟制造经验的中国半导体企业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
炬光科技近期获得欧洲Tier 1客户激光雷达模组定点项目,印证了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竞争力。若中国资本成功介入此次SiC产线交易,不仅可补齐功率半导体制造短板,更能与本土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协同效应。正如杰平方半导体负责人分析:"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需要设计、制造、应用三端合力。"
供应链自主化的深远启示
该事件折射出汽车产业技术迭代的残酷现实:即便是国际Tier 1巨头,也需不断调整资源配置以保持竞争力。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警示也是机遇。均胜电子开创的"Tier1主导"合作模式,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深度绑定芯片设计与整车需求,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随着汽车电子架构向域控制器演进,功率半导体与传感器等核心器件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此次欧洲企业的战略调整,或将成为全球汽车芯片产业格局演变的重要注脚。在电动化浪潮中,谁能把握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主导权,谁就能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