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Rubin GPU量产或延后:性能飞跃背后的时间博弈

当全球AI算力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英伟达Rubin GPU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行业神经。据最新供应链消息,这款原定2026年初量产的王牌芯片可能面临生产节奏调整,而背后隐藏的竟是技术突破带来的"甜蜜烦恼"。

路线图解构:从Blackwell到Rubin的技术跨越

黄仁勋在GTC2025大会上披露的路线图显示,Rubin架构将带来三重颠覆性革新。其采用的HBM4显存将带宽从8TB/s暴力提升至13TB/s,配合260TB/s总吞吐量的新一代NVLink,使NVL144机柜FP4算力直接飙至3.6EFLOPS,相当于当前B200NVL72的三倍有余。更值得关注的是Vera CPU的加入,这款拥有88个定制Arm核心的处理器通过1.8TB/s超高速接口与GPU协同,标志着异构计算进入新纪元。

11494380530.png

延产隐忧:先进制程的双刃剑

尽管台积电N3P工艺和CoWoS-L封装技术已准备就绪,但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8层堆叠HBM4的量产良率波动可能导致样品交付延至今年第四季度。这与6月初"进度较预期顺利"的官方表态形成微妙反差。业内人士分析,若采用更激进的12层HBM4E方案的Rubin Ultra按计划在2027年推出,英伟达可能选择拉长产品周期以确保技术成熟度。

市场博弈:算力饥渴与商业现实的平衡

面对微软、谷歌等巨头每月数十万颗GPU的采购需求,延期风险将加剧AI算力供需矛盾。但换个角度看,Blackwell架构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反而给了数据中心运营商更充裕的升级窗口期。值得玩味的是,黄仁勋在演讲中特意强调B200NVL72实际包含144个计算芯片,这种命名策略的调整暗示着英伟达对现有架构潜力的持续挖掘。

当2028年Feynman架构的轮廓已隐约可见,Rubin更像是英伟达在技术激进与商业稳健之间精心设计的过渡方案。这场关于时间的博弈,最终可能演变为定义AI计算新时代的关键转折点。

标签: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pdf.jiepei.com/article/988.html

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