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首片碳化硅晶圆成功下线,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项目,不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碳化硅半导体基地,更将贡献国产碳化硅晶圆总产能的30%,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缺芯"困局提供了破局利器。
国内最大碳化硅基地投产 18个月创造"光谷速度"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从一片荒地起步,仅用10个月完成封顶,18个月实现量产,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光谷速度"。作为武汉东湖科学城首个落地的百亿级半导体项目,该基地已吸引超过20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了从设备、材料到封测的完整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打造出国内首个碳化硅全产业链集群。
项目一期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与生产,规划年产36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及外延片,同时生产6100万个功率模块。这一产能不仅跻身全球前列,更可直接满足14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需求。基地内矗立着国内首座全面智能化的碳化硅器件制造标杆工厂,其技术和规模都代表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最高水准。
碳化硅革命:新能源车的"技术心脏"迎来国产替代
碳化硅被称为新能源时代的"技术心脏",其宽禁带、高击穿电场强度及高热导率等特性,使其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应用中,碳化硅器件可将重量减轻40%、体积缩小30%、功率密度提升25%,能量转换效率提高10%。而在充电桩领域,碳化硅基模块能将续航200公里的充电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惊人的7分钟。
长飞先进武汉晶圆厂负责人李刚指出,新能源汽车的主驱逆变器堪称其"心脏",以往这一关键部件的碳化硅芯片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基地的投产,将有效实现国产替代。值得一提的是,一片直径6英寸的晶圆可分割出数百颗碳化硅芯片,满足5台新能源车的需求。
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半导体制造新高地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不仅在生产能力上领先,更构建了全方位的实验室体系,涵盖材料研究、化学分析、可靠性测试、失效分析、产品特性评估及产品应用等多个环节。这种集芯片设计、制造及先进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模式,使基地成为现代化半导体制造的标杆。
基地坐落于光谷科学岛,占地面积达498亩,其中一期项目已投产344亩。随着杉数科技、此芯科技、君原电子等多家企业的入驻,光谷正逐步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相关产业规模已突破800亿元。长飞先进在安徽芜湖还设有关键制造基地,专注于碳化硅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年产量可达6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
碳化硅作为引领新能源领域的"下一代功率半导体",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长飞先进武汉基地的成功投产,不仅标志着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更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芯片保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带来了新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