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未经证实的采购传闻,让国产AI芯片明星企业坐上股价"过山车"。9月1日早间,针对市场上沸沸扬扬的"阿里云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消息,阿里云官方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该传言不实。这场突如其来的"辟谣风暴",直接导致寒武纪股价开盘跳水,盘中跌幅一度超过7%,市值蒸发近百亿元。
传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的"重磅消息"。据称,由于英伟达H20芯片面临断供风险,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云紧急向寒武纪追加了15万片思元370 GPU的采购订单。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热议,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标杆企业,其技术实力与商业潜力再度成为焦点。
然而阿里云的官方声明让市场骤然冷静。"阿里云确实践行'一云多芯'战略支持国产供应链,但网传采购15万片GPU的消息纯属虚构。"这简短有力的辟谣,不仅打破了市场的美好想象,更暴露出当前国产芯片产业发展中的信息混乱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寒武纪第一次陷入"订单乌龙",此前就曾多次出现未经证实的合作消息影响股价波动。
寒武纪业绩飙涨背后的隐忧
尽管遭遇突发利空,寒武纪近期交出的成绩单仍堪称亮眼。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成功扭转去年同期亏损5.33亿元的颓势。现金流状况也大幅改善,从-6.31亿元飙升至9.11亿元。
这种爆炸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AI算力需求的井喷。寒武纪在财报中透露,公司正深化与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产品适配能力和开放态度推动应用落地。但值得警惕的是,其研发投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90%骤降至15.85%,这种"重市场轻研发"的转变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
国产替代路上的荆棘与玫瑰
阿里云的辟谣事件折射出当前国内芯片产业的复杂处境。一方面,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市场对国产替代概念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产业链的真实进展往往与市场预期存在温差。寒武纪在公告中坦承,毛利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可能波动,供应链稳定性和政策变化都会带来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天,商务部就美国撤销三家在华半导体企业"经验证最终用户"授权提出抗议。这一系列事件共同勾勒出国产芯片发展的宏观图景——既有政策支持下的广阔前景,又面临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的双重考验。
从长期来看,中国AI芯片产业注定要在掌声与质疑中前行。此次风波给投资者的重要启示是:对待科技创新企业,既要看到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价值,也要理性分辨市场传闻与商业事实。或许正如寒武纪在风险提示中所说,投资者需要建立"基于基本面而非传言"的价值判断体系。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芯片国产化之路上,真实的技术突破永远比虚幻的订单传说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