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还在消化英伟达CEO黄仁勋"中国AI人才占半壁江山"的惊人言论时,这位AI教父已悄然将目光投向欧洲。据德国商报独家披露,黄仁勋将于下周在柏林与德国总理梅尔茨、财长克林贝尔举行闭门会谈,核心议题正是德国酝酿已久的"AI超级工厂"计划——一个由10万块顶级芯片驱动的欧洲AI心脏。
德国AI雄心遭遇"芯片荒"困局
这场会谈绝非偶然。德国政府正全力推进的"AIGigafactory"项目,直指欧洲在AI竞赛中的致命短板:目前欧洲没有任何企业能生产替代英伟达的高性能芯片。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计划采购的10万块芯片中,仅顶级型号单价就超过3万美元,意味着仅硬件投入就可能达30亿美元量级。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就在三个月前,黄仁勋刚完成中国行与台北电脑展的密集行程,其关于"无法阻止中国AI进步"的发言被解读为对美国技术封锁的隐晦批评。如今转向德国,恰逢欧洲寻求降低对美国技术依赖的关键期。德国经济部内部文件显示,该项目被视为"欧洲技术主权"战略的重要支点。
英伟达的欧洲棋局暗藏玄机
对于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而言,德国项目充满诱惑。10万芯片订单相当于其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GPU销量的12%,但黄仁勋的考量显然不止于商业利益。在彭博社获取的会议备忘录中,德方明确要求技术转让与本地化生产条款,这或将重塑英伟达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行业分析师指出关键矛盾:欧洲既想摆脱美国技术束缚,却又不得不依赖英伟达芯片。这种困境在柏林工业大学最新报告中显露无遗——欧盟现有AI算力仅占全球8%,且90%依赖进口硬件。正如黄仁勋此前受访时所言:"技术领先不是靠封锁维持的,而是持续创新的结果。"
中美欧的AI三角博弈新变数
这场会谈可能成为全球AI格局的转折点。德国总理府消息人士透露,梅尔茨将提出"芯片换市场"方案:若英伟达同意技术合作,德国将开放医疗、汽车等核心产业的AI应用场景。这种模式与英伟达在华策略异曲同工,其中国定制版H20芯片正是类似妥协的产物。
值得玩味的是,黄仁勋在台北电脑展上特别强调:"全球50%的AI精英是中国人。"当美国试图用芯片禁令遏制中国时,德国却选择拥抱技术合作。这种分化预示着AI竞赛已进入新阶段——从单纯的技术对抗转向人才、市场、生态的多元博弈。
眼下所有目光都聚焦下周的柏林会谈。若10万芯片计划落地,不仅将改变欧洲AI产业格局,更可能成为中美科技冷战中的"第三条道路"。正如硅谷某风投合伙人所言:"当芯片成为新时代的石油,掌握炼油技术的英伟达,正在书写地缘政治的新脚本。"这场会谈能否催生AI世界的"欧洲OPEC",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