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总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1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160%。在这份亮眼财报的背后,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透露了自研玄戒芯片的战略规划,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卢伟冰明确表示,小米自研芯片将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优先攻克旗舰芯片和基带芯片两大技术高地。"先把旗舰芯片做好,把Modem(基带芯片)做好,现在Modem做到了4G,接下来把5G攻克。"这一表态揭示了小米在芯片自研道路上的技术路线图,也彰显了其挑战高端芯片市场的决心。
旗舰芯片先行:小米的"硬核"技术路线
在芯片自研策略上,小米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突破口——旗舰芯片。卢伟冰强调"小米先从最难的旗舰芯片开始做,达到预期之后再考虑其他的,目前没有考虑做非旗舰芯片"。这一决策反映了小米对技术突破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其对市场竞争的前瞻性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并非盲目追求全自研路线。卢伟冰明确表示,自研玄戒芯片将与联发科、高通等合作伙伴的芯片长期并存,且与合作伙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这种"自研+合作"的双轨并行策略,既保证了供应链安全,又为技术积累赢得了时间。
目前,小米已经发布了首款搭载自研玄戒T1芯片的Xiaomi Watch S4智能手表。该芯片采用全链路自主设计的4G基带,支持eSIM独立通信,展现了小米在可穿戴设备芯片领域的初步成果。而在手机芯片方面,玄戒O1采用外挂联发科T800基带方案,已实现与主流旗舰相当的5G通信体验。
5G基带攻关:小米的下一个技术高地
在4G基带取得突破后,5G基带成为小米芯片自研道路上的下一个关键目标。卢伟冰的表态"现在Modem做到了4G,接下来把5G攻克"明确了技术演进路线。这一战略选择极具挑战性,因为5G基带芯片研发需要克服射频、功耗、兼容性等多重技术壁垒。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米手机业务已具备支撑芯片自研的规模基础。财报显示,小米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占率达18.8%,位居第一。庞大的出货量为自研芯片提供了应用场景和迭代机会,而芯片能力的提升又将反哺产品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自研芯片的平衡之道:专注与开放并存
卢伟冰透露,小米自研芯片将坚持"只做旗舰"的定位,在产品上的搭载率不会太高。这一策略既避免了与核心供应商的直接竞争,又确保了自研芯片的技术高度。通过聚焦旗舰产品,小米可以在保持供应链稳定的同时,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能力。
在续航表现方面,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已展现出竞争力。内部测试显示,其DOU续航达到1.47天,接近搭载其他旗舰芯片的15 Pro的1.50天。这表明小米自研芯片在能效优化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技术自主的长远布局
小米的芯片自研战略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向上突破的决心。从财报数据到技术路线,小米正在构建从市场到技术的完整竞争力。旗舰芯片先行、5G基带跟进的策略,既务实又具前瞻性,为小米在智能设备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5G基带攻关的推进,小米有望在未来形成从芯片到设备的全链路技术能力。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对于志在全球市场的小米而言,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权将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卢伟冰的表态不仅揭示了小米的技术野心,也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