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近日向美国商务部递交意见函,直言不讳地指出:若美国执意对半导体进口加征关税,其斥资1650亿美元(约合1.19万亿元人民币)的亚利桑那州扩建计划恐将受到严重冲击。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跨国企业在美投资的隐忧,更暴露出美国半导体产业本土化战略中的关键矛盾——关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抉择。
1650亿美元投资背后的关税困局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子公司5月5日提交的文件显示,该公司要求美国商务部将半导体相关进口排除在《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关税清单之外。其核心逻辑在于:加征关税将推高终端产品价格,进而抑制芯片市场需求,最终削弱亚利桑那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的经济价值。目前台积电在凤凰城的项目已形成阶梯式布局——首座4nm晶圆厂开始量产,第二座3nm/2nm厂即将竣工,第三座2nm厂上月刚破土动工,三座工厂总投资达650亿美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3月宣布的千亿美元追加投资,计划再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厂和一个研发中心。全部六座工厂投产后,每月可生产10万片先进制程晶圆,占台积电全球2nm及以下产能的30%。如此庞大的产能规划却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台积电在文件中强调,许多关键设备和材料在美国本土无法获取,必须依赖免税进口通道维持生产。
关税威胁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台积电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据其测算,美国项目将带动2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活动,创造数万个高价值岗位,仅建设阶段就能提供4万个就业机会。但这些预期收益的实现,完全依赖于稳定、可预测的免税供应链体系。一旦加征关税,将引发连锁反应:设备成本上升→芯片涨价→需求萎缩→产能利用率下降→投资回报周期延长。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台积电重新评估投资计划,甚至削减产能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将关税问题与美国半导体领导地位直接挂钩。意见函中明确表示,任何损害企业竞争力的贸易措施都将"危及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一表态直指拜登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核心矛盾——既要通过补贴吸引企业建厂,又要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二者形成的政策对冲可能让巨额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全球供应链时代的投资逻辑重构
台积电此番表态揭示了跨国企业在后全球化时代的投资新逻辑:政策确定性比税收优惠更具吸引力。1650亿美元的投资决策建立在长达数十年的成本测算基础上,任何供应链政策的突变都可能颠覆商业模型的可行性。尤其对于技术迭代飞快的半导体行业,设备进口受阻可能直接导致制程升级延迟,使美国工厂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美国商务部尚未就台积电的豁免请求作出回应。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芯片军备竞赛白热化的当下,如何平衡产业保护与国际合作,将成为考验美国政府战略智慧的关键命题。台积电的1650亿美元投资既是机遇也是试金石——若因关税问题导致项目缩水,不仅将重创亚利桑那州经济,更可能动摇美国重夺半导体制造霸权的战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