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回美国生产,要么交25%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的最新发帖,将贸易战的矛头直指苹果公司。这位以“美国优先”为旗帜的总统,首次对单一美国企业发出关税威胁,要求其将iPhone生产线从印度、中国等地迁回本土,否则将对进口设备课以重税。这一强硬表态不仅让苹果陷入两难,更可能引发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连锁震荡。
关税威胁背后的三重博弈
特朗普的威胁绝非临时起意。早在今年4月,他就公开宣称“美国制造的iPhone即将到来”,而此次25%关税的明确数字,则来自华尔街分析师的测算——若iPhone转由美国生产,其成本将飙升25%-50%,顶配机型售价或突破3500美元。这种价格涨幅足以吓退多数消费者,但特朗普显然希望通过关税手段,倒逼苹果承担这部分成本。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政治与经济利益的交织。作为民主党传统支持者的苹果,曾公开反对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如今却成为其贸易政策的“杀鸡儆猴”对象。通过打压这家市值超3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特朗普既向选民展示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又向其他跨国企业传递明确信号:“产业链回流”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苹果的“不可能三角”:成本、市场与供应链
面对总统的施压,苹果的沉默耐人寻味。该公司正加速将中国产能转向印度,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并降低关税成本(印度手机进口税仅10%)。但特朗普的最新表态彻底打乱了这一布局——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印度制造”,只要非美国本土生产,都将面临惩罚性关税。
这种两难处境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据《华尔街日报》分析,iPhone包含来自43个国家的零部件,短期内在美国重建完整产业链近乎天方夜谭。即便苹果曾承诺投资5000亿美元支持美国制造业,但库克更清楚:若强行回迁,失去价格竞争力的iPhone或将重蹈黑莓的覆辙。更严峻的是,9亿美元的现有关税负担已让苹果财报承压,若税率再涨25%,其全年利润可能缩水5%-8%。
全球贸易战升级的“多米诺骨牌”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止挥向苹果。同日宣布的对欧盟商品50%关税,以及此前对中国关键工程塑料维持的额外关税,显示其贸易政策正进入更激进的2.0阶段。这种单边主义做法已引发连锁反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准备反制措施,而中国也以稀土出口限制和AI芯片反制持续周旋。
值得玩味的是法律层面的争议。路透社指出,美国总统通常无权对单一企业征税,这使特朗普的威胁更像政治姿态。但考虑到共和党掌控国会,其关税权限短期内难以被制约。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Jeremy Friedman所言:“当连苹果都无法与白宫达成可靠协议时,全球贸易规则已进入未知水域。”
这场博弈的终局尚未可知,但消费者或许最早感受到冲击。若苹果被迫转嫁关税成本,一部iPhone 16的起售价可能突破1500美元——这不仅是商业决策的转折点,更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角力的缩影。对于库克而言,现在需要的或许不是妥协或对抗,而是比特朗普更懂得“时间换空间”的艺术。毕竟,产业链转移需要数年,而政治周期可能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