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链正站在悬崖边缘。荷兰安世半导体切断对中国的晶圆供应已有数周,这一举动或将在一个月内引发席卷全球的汽车生产停滞潮。从车窗升降到安全气囊触发,从车灯控制到门锁系统,这些看似简单的汽车功能背后,都离不开安世生产的芯片支撑。
据欧洲汽车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安世荷兰与中国子公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已持续发酵。虽然中国工厂仍有少量晶圆库存,但预计最迟12月中旬就会耗尽。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制造商高管警告:"我们只剩下几周的芯片储备,如果供应不能立即恢复,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其荷兰、德国和英国的工厂负责制造晶圆,然后运往中国进行组装,最终成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这种全球化分工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尽管中国近期已放宽部分出口限制,但安世荷兰与中国业务之间的僵持仍在继续。

行业专家指出,安世中国正积极寻找替代供应源,但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缺口。如果局势无法迅速缓解,中国工厂可能被迫放缓生产节奏,这将导致全球汽车产能大幅削减。一家欧洲汽车制造商高管表示:"我们呼吁两家公司尽快和解,恢复运营,因为数以百计的行业将被波及。"
这场危机的根源仍笼罩在迷雾中。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全球芯片产业重组及地缘政治因素有关。但无论原因为何,汽车制造商们都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在大规模供应链中断前找到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安世芯片的短缺不仅会影响新车生产,还将延缓现有车辆的维修和服务,形成连锁反应。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汽车产业的这一危机格外令人担忧。过去两年,芯片短缺已让汽车行业损失惨重,而此次安世供应中断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冲击。业内普遍认为,解决问题的窗口期仅剩不到一个月,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局势发展,期待转机尽快出现。
这场供应链危机再次凸显了全球产业相互依存的本质。一个环节的断裂可能引发全行业的震荡,而修复裂痕往往需要远超预期的时间和代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价格上涨和交付延迟的风险正在上升;对于汽车制造商,则意味着又一场艰难的生存考验。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6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