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资本市场最热闹的戏码,莫过于寒武纪的"订单罗生门"。一则"某大厂10亿载板订单"传闻让股价3天暴涨30%,公司紧急澄清后,留给散户的只剩一地鸡毛。这场闹剧折射出AI芯片赛道的哪些真相?投资者又该如何避开这类经典陷阱?
上交所互动平台上,寒武纪用词严厉地否认了所有网络传言——从所谓"大量载板订单"到"收入预测",从"新产品送样"到"供应链情况",统统被盖章为不实信息。公司特别强调,所有重要信息请以官方披露为准。值得玩味的是,这则声明发布于股价异常波动之后,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偏离值已达30%的警戒线。熟悉资本市场的朋友都知道,这种"传闻起飞、公告落地"的套路,简直像极了去年宁德时代的"特斯拉大单"剧本。
深扒这波操作的底层逻辑,会发现庄家割韭菜的路径出奇一致:先抛出一个细节丰满的"独家消息"(比如具体到10亿金额的订单),吸引散户跟风买入;在股价快速拉升过程中悄悄派发筹码;等公司辟谣时,早期布局者早已金蝉脱壳。这种玩法之所以屡试不爽,恰恰抓住了散户的三个致命弱点:对所谓"内幕消息"的盲目追捧、对夸张数字缺乏判断力,以及容易被短期暴涨诱惑的投机心理。
但抛开这些市场操纵手段,寒武纪的基本面确实存在独特价值。作为A股稀缺的纯正AI芯片标的,其"国产替代"的故事在英伟达受限背景下显得尤为诱人。目前全市场仅茅台股价超过千元,而寒武纪若再涨40%就能改写这个纪录。这种象征意义叠加AI风口,使其天然具备话题性。业内人士指出,在华为海思未上市的现状下,寒武纪确实承担着国产高端芯片的部分期待,但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当我们把视线拉回产业层面,会发现AI算力需求爆发是不争的事实。各大云厂商都在扩充算力储备,这从英伟达H800芯片的抢购潮就可见一斑。寒武纪虽然在辟谣中否认特定订单,但在公告中特意提到"持续看好AI算力需求",暗示其产品布局正是瞄准这个方向。只不过,从技术实力到商业落地,上市公司需要证明的还有很多。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个案例最该记住的教训是:当某个"重大利好"突然在股吧、微信群疯传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能改变公司价值的消息,为什么会先落到散户手里?那些精确到个位数的订单金额,为什么总带着营销话术的味道?记住,在资本市场里,免费的热门消息往往是最贵的付费课程。